繼上個階段所提出wave tower,
從資料結構來重新檢視這塔的構造,
似乎更有效解決這塔設計的參數化。
原先僅是單純繪製單層波浪後,再鏡射、移動複製等操作,
構成這塔的形態。
這是第一代的wave tower。
新一代的wave tower運用資料結構的操作,
則是更單純的將"點"做更有效的安排,像是"共點"運用的概念。
從上一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到與第一代wave tower一樣的成果,
但是,更有效的運用component。詳細的接法如後...
我們可以看到,一開始就把circle給分為兩群,
這個動作讓整個tower的變化增添了不同圓半徑的可能性。
再更進一步,讓兩群圓形的半徑有著亂數的變化所生成。
最後,再加上結構的想像。
經過這樣參數設計與圓柱基本型態,
許多更複雜的wave連接狀態都可以呈現。
下一步想做的,或許運用3D printer技術將這模型給實體化。
在這個wave tower模型建製的過程中,
其實是grasshopper運用邏輯不斷的反複檢視,
這個model主要仍是list的運用與觀念的建立,
伴隨著一點簡單data tree的運用,所呈現的效果。
下一個階段,除了模型具體化之外,
也許可以將這個模型成為燈具的設計,
亦或者可以運用waver的概念,發展成為建築的立面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